第二章 家

作品:《苟在明末當宗室

    前面不遠處就是朱慎錐的家了。

    這只是一幢普普通通的小院。

    老朱家的後代人口眾多,朱慎錐雖然是晉藩宗室一員,可和現在的晉藩關係已經很遠了,就連先祖交城王一脈算下來也早就過了五代。

    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。

    出了五服,親戚交情早就淡了。

    況且他們交城王一脈早已除爵了,在嘉靖二十六年,最後一個交城王朱表??以輔國將軍進封。以從弟承兄爵,自首冒封,不再襲。隆慶四年薨,除。

    交城王除爵後,朱慎錐一系回歸晉藩管轄,可他們這一脈早就分家上百年了,雖然大家算起來還是親戚,但親戚之間也有近疏不是?何況晉王府在太原呢,朱慎錐在平陽,按宗室條例,朱慎錐根本就去不了太原,更不用說去見當代晉王,也就是他名義上的堂孫朱求桂了。

    張氏正在院裡忙活著,小院的面積並不大,和普通的農家院沒什麼區別。

    聽聞推門聲,抬頭,瞧見是朱慎錐回來了,張氏連忙放下手裡的活起身。

    「嫂嫂!」

    「叔叔回來了。」張氏道了一句,見朱慎錐身上落著雪花,腳上也有泥濘,連忙招呼他進屋。

    朱慎錐哎了一聲,拍打了兩下身上的雪花這才進了屋,屋裡要比外面暖和多了。

    炕上一個娃娃躺著正在酣睡,這是朱慎錐大哥的女兒,也是他的侄女朱巧兒。

    接過張氏給自己倒的熱水,朱慎錐道了聲謝,接過把水杯放到一旁,伸手從懷裡掏了掏出個錢袋,裡面有幾兩碎銀,還有一大串皮錢(外省制錢)放在桌上。

    瞧見這些,張氏臉上頓時露出一抹喜色,她今日還在犯愁,眼看著這天越發冷,家裡的糧食已快吃完了,可家中已沒了什麼錢,如果再沒進項的話,這個冬天怎麼熬呢?

    「這這哪來的?」

    「宗室俸祿,您收著吧嫂嫂。」朱慎錐笑道。

    「晉王府發的?這回怎麼這麼利索?平日裡不都是不對呀,叔叔你不會是又去府衙了?」

    「呵呵,這事千萬不要外傳,我好不容易才討來的,您心裡明白就行,小心收好。」朱慎錐給了張氏一個會意的眼色,張氏頓時明白了什麼,拿起錢轉身就上了炕,在炕頭靠裡面擺著一個箱子,張氏打開箱子,把這些錢仔仔細細藏進了箱子最裡面。

    張氏是朱慎錐大哥朱慎鎰的妻子,不過他大哥朱慎鎰和父親朱新炎已經沒了,就在朱慎錐來到這個時代之前沒的。至於朱慎錐的母親王氏,早在兄弟兩人還小的時候就過世了。

    朱慎錐上面還有一個大姐,大姐朱秀兒早幾年前就出嫁了。父兄過世後,家裡就剩下了朱慎錐和嫂嫂張氏,還有一個不滿兩歲的侄女。

    朱慎錐今年才十九,嫂嫂張氏年齡也不大,論起來要比朱慎錐還小一歲呢。

    這個時代,女人三從四德,出嫁從夫,年紀輕輕當了寡婦要改嫁是很難的,尤其是像朱慎錐家裡腦袋上還頂著宗室的名頭呢,更不可能和普通人家那樣隨意。

    張氏死了丈夫,還有一個在吃奶的孩子,回娘家是根本不可能的,而那時候的朱慎錐也才十八歲,父親在的時候家裡也沒分家,家裡的兩根頂樑柱這麼一去,這個家等於塌了一半。

    留在朱家,至少朱慎錐的宗室身份依靠還有一份收入能夠過活,如果離開她和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兒根本沒辦法活。就這樣,朱慎錐和張氏還有侄女三人就一起這麼湊合著過著,苦苦熬著日子。

    張氏既然能嫁給宗室,相貌自然是不錯的,雖不是那種艷麗,卻是端莊耐看的,她年齡也不大,現在也不過十八而已,放在後世這個年齡的女孩還在讀大學呢。

    生了侄女後,年輕的她又多了幾分成熟婦人的韻味,正趴在炕上藏錢的張氏背衝著朱慎錐嬌軀微動,粗布衣袍下的玲瓏依稀可見,讓不經意撇去那一眼的朱慎錐不由得有些燥熱,忍不住喉頭微微一動,咕咚咽了一口唾沫,目光卻一動不動緊盯著觸手可及的滾圓。


    咔噠一聲輕響,眼看著張氏已經把錢藏好了,朱慎錐掙扎著把目光從張氏的背影移開,定了定神,端起桌上的熱水,掩飾著喝了一口。

    藏好錢,張氏臉上多了幾分笑容:「家裡的糧差不多快吃完了,明日我就去買些回來,這天也見冷了,正好家裡再添些柴火和石炭。」

    「家裡的東西嫂嫂您看著辦吧,該添置的就得添置,過幾日我再想辦法去討點俸祿回來。」朱慎錐點點頭說道。

    剛說完,他突然想起了什麼,從懷裡又掏出一個油紙包遞給了張氏,張氏接過打開一看,裡面居然是兩個燒餅,這燒餅用料十足,上面芝麻的香氣撲鼻,因為一直藏在朱慎錐的懷裡,摸著還是熱乎的。

    「一個給巧兒,還有個是您的。」朱慎錐笑笑說道,同時又解釋了一句,這兩個燒餅是他今日去府衙討要俸祿時順手拿的,反正也沒人瞧見不拿白不拿。

    「你呀,這麼大人了還孩子氣!」張氏聽了哭笑不得道。

    「這又有什麼,要面子餓肚子嘛,天大地大吃飯最大,這個世道哪講究這麼多?」朱慎錐滿不在乎道。

    雖然是埋怨了朱慎錐一句,可張氏心裡也知道這個家多虧了朱慎錐才能支撐得下來。

    丈夫和公公意外去世後,如果不是朱慎錐,這個家早就垮了,虧的這個小叔子,要不然張氏和孩子真不知道怎麼才能活下去。

    燒餅這東西雖是尋常物,在朱家平日裡也是很少有的吃食,張氏小心把燒餅重新裹起來,放到一旁說了一句等煮粥三人分了吃。朱慎錐擺擺手說不用了,他告訴張氏自己在知府衙門已經用了些,晚上就不吃了,讓她和孩子兩人吃就行。

    說著話,張氏突然想起一事,起身去一旁取了件舊袍子過來。說天冷了,她今日在家收拾了下,找出了這件袍子。這袍子是他大哥生前留下的,張氏縫補了下,正好給朱慎錐穿,讓他試試是否合身,如果哪裡不合身的,她去再改一下。

    試了試袍子,朱慎錐現在的身材和大哥生前差不多,穿著倒也合適。看著穿著舊袍,面容極似先夫朱慎鎰的朱慎錐,張氏神色中有些出神,片刻後回過神來,不免得又有些黯然。

    謝過張氏,又在屋裡說了一會兒話,朱慎錐這才起身回了自己的屋,張氏也沒挽留,只送朱慎錐出門,又叮囑了一聲早些歇息的話。

    雖然兩人同在一個屋檐下住了這麼久,可畢竟一個是嫂嫂一個是小叔,禮防還是需注意的,何況瞧著這天也漸漸要黑了,繼續留在這萬一被人知道免不了會有閒話。

    朱慎錐住在東廂房,按理說父兄走後,朱慎錐就是這個家的家主了,而且當初也沒分家,朱慎錐應該搬去正房住。

    不過朱慎錐沒這麼做,畢竟大哥在的時候嫂嫂和侄女就住正房,現在再換實在不合適,都是一家人哪裡有這個必要?哪怕張氏私下提過幾回,但都給朱慎錐以東廂房住慣了為由給拒絕了。

    進了屋,朱慎錐關上門,上了炕盤膝依坐著,神色中已沒了剛才在張氏面前的雲淡風輕,相反還帶著抹不去的愁緒。

    他今日去了一趟知府衙門,去知府衙門的目的自然是要錢。

    作為宗室的一員,朱慎錐家的日子很不好過,幾代人下來如今他們家一沒地產,二沒商鋪,生活靠的就是那麼些俸祿,而且經歷從弘治到萬曆這些年的變革,每年能到手的俸祿是越來越少。

    可再少,這也是一筆收入啊!假如能按時發放的話,養活朱慎錐和嫂嫂張氏還有侄女一家三口還不是問題,可偏偏現在俸祿打折不算,還經常拖欠,其他人家朱慎錐不清楚,光他們家,先後拖欠兩代人的俸祿加起來就是一筆巨款。

    朝廷現在是永為定額,弄的僧多粥少,更要命的是名義上永為定額是宗室內部分配,可實際上這個權利卻是掌握在地方官手上。地方官不把錢撥下來,宗室內部又拿什麼錢來發?而且大明對宗室的管理嚴格到了極點,別看宗室名義上聽起來似乎不錯,但實際上許多宗室活的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。

    至少,普通老百姓還有機會改變,比如種地、經商、讀書什麼的。種地的能靠勞動養活自己,經商的可以做生意賺錢,至於讀書就更不用說了,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,考秀才、中舉人、中進士,然後平步青雲當官,這日子總能看到希望。

    但宗室卻不一樣,宗室從一生下來就註定了這一生怎麼活。按照宗室規定,宗室什麼事都不能幹,哪怕你種地種的再好,再有生意頭腦,甚至滿腹經綸,可這一輩子卻根本就沒可能出人頭地。

    這些活全都幹不了,一干就是違規,而且宗室活動的範圍也是受限制的,比如朱慎錐的家在平陽府,按照規矩朱慎錐這樣的宗室平日只能在平陽府城裡活動,別說去其他地方了,就連出城都不可以。

    有些人以為在古代人的流動自由的很,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隨心所欲。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,其他朝代朱慎錐不清楚,可明朝對戶籍管理非常嚴格,普通老百姓有里甲制度和黃冊制度相輔相成,如果你要離開生活的地方去其他地方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,得提前打報告申請,說明理由、時間、地點等等,然後由人做保,帶上本人的戶籍證明和官方開具的許可(介紹信)才能出行。

    每到一個地方,都要驗看核對,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是流民,流民是根本沒有人身權利的,抓到後運氣好的重新編籍或者發賣為奴,運氣差的直接拉去礦山做工累死在那邊都沒人知道,甚至遇上心狠手辣的官兵,把你當蒙古韃子直接砍了腦袋殺良冒功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老百姓都這樣了,管的更嚴的宗室就更不用說了,像那種小說里描寫的仗劍走天涯什麼的,根本就是扯淡。

    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:www.dubiqu.com。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:



  

語言選擇